父母不看后悔:3种教育方式打造叛逆儿(组图)

发表:2023-10-25 07:2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孩子为什么叛逆不听话?父母要检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

很多父母困惑:“说了多少遍,孩子好像耳边风。”“好好跟他说话他不听,偏偏等我吼叫才肯动。”“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可他不领情。”

要知道,亲子互动中的烦恼,归根到底都是教育方式的问题。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动机再对,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反而会把孩子推向对立面,越来越反叛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大思想家的话不可不谓精辟。你家孩子叛逆吗?育儿路上,你有没有次次精准踩坑?参照卢梭的话,一起来看看。

讲道理?智慧的父母“不讲道理”

对孩子讲大道理,哪怕你掏心掏肺地讲,大多是无用功。例如,哪家孩子都有迷上刷短视频的时期,家长当然特别担心,害怕他成瘾。于是,倚着自以为是的高知姿态,家长开始对他频繁说教模式。

讲“短视频”成瘾的危害?告诉他多巴胺的“快感陷阱”?“奶头乐效应”?然而,结果令很多父母无比郁闷,完全是鸡同鸭讲。孩子埋着头,该刷还刷,不理你那一套。

道理讲了一大堆,孩子一定是越听越不耐烦,再多说,他干脆跑掉,从头至尾一句没听进去。

道理明而易见,家长也费劲唾沫,孩子却选择听而不闻。这是为啥?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和脑科学家蒂娜.佩恩.布赖森曾做过一项研究。

他们发现,人类的大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理智脑,下层是情绪脑。孩子大脑的发育规律是先下层,后上层。

谜底是这个:孩子听不进去道理,在于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不符合大脑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大脑尚未发展完善的孩童,根本没有理智脑,我们自认为简单的道理,孩子压根听不懂。

以为道理会改变孩子的恶习,但让孩子恶习更甚的却恰恰是所谓的道理。

越是有智慧的父母,越不讲道理。

有个爸爸,就很有智慧。3岁的女孩非要从高高的桌子上往下跳。爸爸担心女儿摔伤,但又讲不通道理。后来爸爸灵机一动,从冰箱拿来一个鸡蛋放桌子,轻轻一推,只见鸡蛋瞬间掉地,摔得稀碎。女儿看到后再也没有吵着往下跳。

爸爸用自己的智慧,向女儿清楚地展示后果,成功阻止了女儿的危险动作。


孩子听不进去大道理,父母要用智慧示范。

所以,与其讲一大堆孩子听不懂的道理,不如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领悟出其中的道理。

发脾气?吼叫有用还要父母干嘛

“为什么非要等我发火,孩子才听话?”,很多爸爸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你让他写作业,结果他磨磨蹭蹭,半天也进入不了状态;你着急有事出发,他却玩个没完没了;

你跟朋友好不容易见个面,他不是拉屎就是尿尿。

面对这些情况,似乎唯有一声怒吼,孩子才肯老实。有人把这种吼叫模式总结为“吼叫依赖症”。即父母的脾气越大,孩子越老实。

但发脾气真的有用吗?比如让小孩吃感冒药,搞得就像场世界大战。开始,妈妈还耐心劝,但孩子油盐不进,一直哭喊着“不要,不要喝药。”无论怎么苦口婆心沟通,孩子却把药撒一地。

结果,妈妈暴怒:“跟你好好说不听,每次非要让我发脾气,你才老实是不是?”这下,孩子果然不闹了,哭着把药喝完。

效果如何?每次在不同的场合,都上演着相同的“经典喂药三部曲”:第一步,好言好语劝说;第二步,再次耐心沟通;第三步,发脾气狮吼。周而复始。显然,发脾气,并没有教会孩子积极配合喝药。

更要命的是,也许孩子有样学样,脾气反而越来越暴躁。稍微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开始发狂,摔东西。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仿同”。意思是,孩子会把父母的个性、特点,不自觉吸纳为已有,并以相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发脾气,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结果却让孩子变得更糟。

《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书中,有个小故事值得借鉴。临近全家出门之际,孩子埃米利奥说他想吃个油桃。爸爸对此有点愤怒,但最终选择让步。全家准备再次出发之际,谁也没想到,埃米利奥再次宣布,“我还想再吃一个”。此刻,爸爸显然已经青筋暴起,但最终还是决定满足孩子的需求。“再来一个好吗?”好不容易第二个油桃吃完,艾米利奥接下来的这句话,直接让爸爸破防。他狂怒道:“够了,现在马上走。”埃米利奥被爸爸突如其来的脾气吓坏了,他哇哇大哭,场面一度无法控制。

就在这时,爸爸想起养育的最高原则:爱。他开始不断地问自己,从爱的角度来看,我会怎么做?爱会怎样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他心平气和地答应孩子再吃一颗。谁知,这次埃米利奥只咬了一口,便说:“我们走吧。”这才是教育的真正胜利。爸爸用爱和耐心,换取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心理学家Zick Rubin认为:“真正的爱,是去理解孩子想要的,然后以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被爱着的。”只有真正被爱的孩子,才会接受改变,主动配合。

父母给孩子的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爱,发脾气有用还要父母干嘛?

刻意感动?孩子想逃离一生的绑架

上野千鹤在《厌女》中,对母爱有这样一句评论:母亲对待孩子的付出,既有自我牺牲的意味,又有暗含着“让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就是你”的暗暗谴责。

话虽扎心,却令人不得不深思。

有一种妈绝对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为了孩子,任劳任怨,付出所有。然而孩子却不想亲近她,长大后结婚后,基本不联系。

感动
刻意感动使孩子想挣脱亲情的枷锁。(以上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因为这样的母亲典型地这样教育孩子:“你呀,花钱永远不知道仔细。想当初,为了你们能过得好点,我可是连一件首饰都舍不得,更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说这钱,哪一笔不是我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们好过点……”

孩子听到这些话会感到,妈妈一张一合的嘴里跳出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笔还不起的债。

很多父母都曾纳闷:我为孩子付出所有,为什么他却对我如此冷淡?他们不知道,把儿女推远的,正是他们挂在嘴边的这些句式: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

“当初为了你,我放弃了……”

“我怎么怎么样,还不是为了你。”

有个刻意感动式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心情?网友们有很多体会,比如:想起父母的辛苦付出,对花钱有种负罪感;人活着配得上这世间所有美好,道理我都懂,但我总觉得自己不配⋯⋯

孩子长大后还是认为,是自己的存在,才造就父母的不幸。最后,在愧疚和拧巴中,克制自己,怨恨自己,直至逃离。

世界上“最沉重”的教育方式,就是“刻意感动”。一个家庭爱彼此最好的方式,从来不是刻意感动,而是无私给予。前者意味着牺牲式的成全,是亲情绑架的一种方式,是孩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后者才是真心地希望孩子幸福成长。

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健康成长。无用的教育方式弄巧成拙,使得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钟,内心都是煎熬,表现都是叛逆。

责任编辑:家惠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