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點秋香」是真的嗎?(中)(圖)

「唐伯虎點秋香」故事在古代的流轉歷程

作者:岳清琛 發表:2023-06-17 0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左:明·張靈繪《唐伯虎像》 右:唐寅繪《王蜀宮伎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6:9)
左:明·張靈繪《唐伯虎像》 右:唐寅繪《王蜀宮伎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看中國合成)

接前文:「唐伯虎點秋香」是真的嗎?(上)

在上一篇文章談到了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他雖才華橫溢,曾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但這裡的「風流」指的是傳統意義上說的「令人嚮往陶醉的儀表和品格」,而不是指的男女情色之間的事。他一生先後娶了三個妻妾,不過是因為第一個妻子早早病逝,第二個跑了,所以才娶到了第三個。而這其中,並沒有秋香

歷史上,其實「秋香」確有其人。只不過她不是「唐伯虎點秋香」故事中的「宦家婢女」。根據孟森(1869-1938)《心史叢刊》三集考證,她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間的金陵名妓。據說她「風流姿色冠於一時」,但真實年紀其實比唐寅大了二十歲,在現實中很難發生兩人之間的愛情故事。

那麼,為甚麼「唐伯虎點秋香」的風流韻事會被大家廣為流傳呢?是電影虛構的嗎?還是在甚麼時候成型的呢?以下就和大家一起一探究竟。

故事原型:《李太白匹配金錢記》

「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主幹是「才子與佳人一見鍾情,且佳人留下了微笑作為一種的信物。而才子為了追求佳人,不惜隱姓埋名到對方府上做事。中間雖然曾有家長的堅決反對,但最後隨著才子的身分被揭曉,也成功抱得美人歸」。

而這樣的故事原型,其實出現很早。最早可以溯源至唐伯虎以前,也就是元代喬吉的雜劇《李太白匹配金錢記》。

《金錢記》寫的是唐代詩人韓翃與京兆尹王輔的千金小女柳眉兒之間的故事。在三月三日修禊節的這一天,男男女女都到九龍池畔賞花。這時韓翃與柳眉兒互相撞見,便一見傾心,臨別前柳眉兒留下了皇帝御賜給她父親的五十文開元通寶金錢,作為與韓翃之間的信物。後來韓翃隱了姓名,到王家的深宅大院,而又透過友人賀知章揭開他的身分,並做了門館先生,教王府尹的兒子讀書。王府尹雖然賞識韓翃的才華,卻在後來發現了皇帝御賜給王家的那五十文開元通寶金錢竟然在韓翃身上,氣得要將他吊起來打。後經李白勸解作媒,韓翃與柳眉兒終於結為連理。

這樣的故事到了明代中後期,大約是唐伯虎過世幾十年以後,在明朝知名收藏家項元汴(1525-1590)手上,做了些轉化,尤其出現了佳人的「笑」做為信物,並把主人公代換成了唐伯虎與秋香。

唐伯虎與秋香

明代嘉靖年間,嘉興人項元汴的筆記《蕉窗雜錄》上,出現了唐伯虎與秋香之間的故事。雖然篇幅短小,故事簡略,但基本框架已然成型:

唐子畏被放後,於金閶見一畫舫,珠翠盈座,內一女郎,姣好姿媚,笑而顧己。乃易微服,買小艇尾之,抵吳興,知為某仕宦家也,日過其門,作落魄狀求傭書者。主人留為二子傭,事無不先意承旨,主甚愛之,二子文日益奇,父師不知出自畏也。已而以娶求歸,二子不從,曰:「室中婢,惟汝所欲。」遍擇之,得秋香者,即金閶所見也。二子白父母而妻之,婚之夕,女郎謂子畏日:「君非向金閶所見者乎?」曰:「然。」曰:「君士人也,何自賤若此?」曰:「汝昔顧我,不能忘情耳。」曰:「妾昔見諸少年擁君出素扇求書畫,君揮翰如流,且歡乎浮白,旁若無人,睨視吾舟,妾知君非凡士也,乃一笑耳。」子畏曰:「何物女子,於塵埃中識名士耶?」益相歡恰。居無何,有貴客過其門,主人令子畏典客,客於席間,恆注目子畏。客私謂曰:「君貌何似唐子畏?」子畏曰:「然,余慕主家女郎。故來此耳。」客白主人,主人大駭,列於賓席盡歡。明日治百金裝,並婢送歸吳中。

「子畏」是唐寅的另外一個字,這故事大意是說唐寅因為捲入科舉洩題案,而被絀落功名以後,來到蘇州金閶這個地方,看到一艘裝飾華麗的遊船,裡頭坐著一位美麗的女子,對自己回眸一笑。這一笑留情,讓唐寅不惜隱藏身分,變更常服,買了一艘小舟跟在遊船後頭,來到浙江吳興,知道是一個仕宦人家。於是扮作落魄的樣子,為主人的兩個兒子「傭書」,也就是幫其抄書。結果抄著抄著,甚至幫那兩個兒子寫起文章來了,讓他們非常喜歡。後來唐寅藉口說要娶媳婦,得要告辭回家去,兒子們為了留住他,讓他盡管選擇府中婢女為妻。於是唐伯虎得以順利和秋香成婚,並在成婚以後,唐伯虎表達了當時對秋香那一笑的感動,那是對其才華知音的證明。後來,透過客人認出了唐伯虎的真實身分,這讓主人非常驚喜,一時之間賓主盡歡。王府尹於是準備隆重的嫁妝,讓秋香跟著唐伯虎一起帶回吳中。

《蕉窗雜錄》這裡的故事包含了三個主幹情節:一笑追舟、自賣為僮、點婢為妻(也就是「點秋香」)。這成為了後來一直被沿用的劇情架構。

從一笑到三笑

據研究,「點秋香」的故事,曾先後或同時存在「三笑」與「一笑」兩個系列。這兩者除了本事同源以外,在人物形象、情節結構、主題內涵等方面,都存有差異。

「一笑」系列流行在明末清初,產生於文人雅士之手,傳播在風雅名流間。如馮夢龍、孟稱舜、卓人月、朱素臣等。他們雖然沉淪市井,而身負才名。因此故事對唐伯虎本人帶有比較多的仰慕同情,甚至感慨其身世,也藉此表達了他們對知音的渴望。

而「三笑」系列則是興盛於清中期之後,流行在說書場中。主要傳唱於無名的書會才人,如吳毓昌、曹春江等。他們更注重的是唐伯虎追求女子的歷程,也突出展現唐伯虎滑稽的一面,而這也受到了市井大眾的熱烈歡迎。

屬於文人雅士的「一笑」

「一笑」系列源頭就是上文提到的《蕉窗雜錄》,還另有一個年代相近的周玄暐《涇林雜記》,難以斷定誰先誰後。而到了明末,在文學大家馮夢龍手上,故事被完善成熟。馮夢龍在小說《警世通言》第26卷的〈唐解元一笑姻緣〉中,出現了我們所熟悉的「華府」,以及唐伯虎在府上做書僮時所用的「華安」之名。

屬於市井大眾的「三笑」

「三笑」系列則是清朝嘉慶年間,吳毓昌編著代言體彈詞本《三笑新編》,最早將這個故事刪改重編為舞臺性的成熟劇本。與「一笑」笑的是「賞識才華」不同,「三笑」系列故事編排了各種不同的發笑緣由,而大抵都是出自於唐伯虎的滑稽表現。以《三笑新編》當例子,秋香第一笑是因為唐伯虎舉止滑稽;第二笑是秋香不小心把水潑在了唐伯虎身上,賠笑道歉;第三笑則是秋香覺得唐伯虎看起來呆呆的,戲弄他然後嫣然一笑。

我們可以看到,從「一笑」到「三笑」,「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逐漸從文人雅士的書案廳堂,走入屬於社會大眾的市井之間,而「風流才子」的形象與意義,也逐漸世俗化和平民化。

以上就是傳統上「唐伯虎點秋香」故事的流傳來歷。我們發現這故事情節跟「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並沒有多大關係。將他作為故事主人公,往往只是借用唐伯虎深入人心的「才子」形象而已,所以這樣的故事,其實曾經被代換過不同主人公,像是韓翃(《李太白匹配金錢記》)、陳玄超(《耳談》)等人。當然,還是屬唐伯虎的故事流傳最廣,而這本身也反映了唐伯虎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這裡面的唐伯虎,可說是雅俗共賞的人物。文人雅士同情於唐寅落魄的遭遇,並在文學中為他尋求得一位知音,這本身也寄寓了他們自己的渴望;市井大眾則為唐寅的才子形象賦予了更多的幽默風趣,喜歡品味他各種詼諧滑稽的表現。而才子佳人終成眷屬,也一直是廣受大眾歡迎的戲劇母題。

以上梳理完「唐伯虎點秋香」在古代社會裡的流轉歷程,下一篇讓我們更進一步,和大家繼續探討「現代」裡的「唐伯虎點秋香」,又產生了甚麼轉變吧!

(待續)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